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信息 >> 旅游工作简报 >> 详细内容

第10期

[  发布者:萍乡市湘东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旅游局  |  来源:  |  时间: 2016年09月02日  |     ]

 文旅不分家,湘东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好

 

一、文旅结合是文旅产业发展的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国家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旅游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旅游产业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如文化、教育、医疗、科技、工业、农业等领域。旅游尤其与文化联系紧密,两者高度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刘云山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就讲过一句名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出行旅游有物质需求,但更深层的则是精神文化需求。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参观历史古迹、游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旅游资源多种多样,但决定其品质的是文化。有了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旅游就会平添无限魅力。从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
基于以上旅游发展情况和趋势,很多地区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紧紧抓住发展旅游的精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抢抓历史机遇,整合政府职能,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地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京冀地区大力弘扬明清文化,故宫、颐和园、十三陵等皇家文化景区年年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陕西地区力推周秦汉唐文化,阿房宫、兵马俑等景点驰名中外。江浙地区紧扣水乡文化特色,周庄、乌镇、苏州园林等旅游景点名扬天下。云贵广西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的丽江、大理,贵州的苗寨、仁怀茅台镇,广西刘三姐故居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区域很受游客青睐。等等。文化植入旅游,就如画龙点睛。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广东省等不少先进地区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大胆整合部门职能,将文广新局与旅游局合并,积极挖掘文化空间与旅游空间潜力,以旅游资源为物质载体,整合利用文保单位、民俗节庆、非遗表演、农耕工具、工艺产品等文化项目,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较好地发挥了1+1>2的经济效应,助推文化旅游产业纵深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再如兄弟市南昌市的万达文化旅游城。该项目总投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占地4000余亩,总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是我省近三十年来最大的投资项目。该项目拥有全球最大的室内海洋馆、大型舞台秀、科技电影乐园、大型室外主题公园、国际度假酒店群、滨湖酒吧街等娱乐项目,以及多处住宅楼。南昌万达城文化旅游城建成后缔造江西省的四大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商业中心”、“生活中心”,改变了南昌城市定位,成为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助力南昌腾飞!为全面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南昌市审时度势,要求所有县区对文化和旅游职能部门进行整合,将文广新局和旅游局合并,以期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独特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文化旅游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民人均出游率从不到1次发展到超过2次,旅游消费真正实现了国民化,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新一轮旅游发展黄金期和战略机遇期就在眼前。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建设,未来的旅游业,将更加凸显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湘东在旅游发展大潮中也尝到了甜头,乡村旅游日趋火热,麻山腊市排上等地的农业观光游,东桥广寒白竺的生态度假游,荷尧等地的宗教文化游活跃了当地经济,增加了当地百姓的收入。但湘东旅游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接待水平较低、旅游部门职能单一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湘东旅游事业的发展。湘东旅游局原隶属区政府办,是区政府办二级机构,给外界形成湘东不重视旅游工作的错觉。再者,旅游工作与文化工作联系紧密,旅游部门作为一个二级机构势单力薄,单打独斗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对县区来讲,如果将旅游局改成旅发委,从兄弟县区来看,其协调作用并没有明显增强,如果县级党委政府主官不统揽旅游工作,一样会存在以前的局面,旅发委的成员单位照样出工不出力。鉴于此,湘东区委、区政府于2015年4月将与旅游产业发展最密切的部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旅游局。
二、湘东区文化旅游合并成效明显
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后,我区找准文化和旅游切入点,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湘东旅游事业发展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升华。一是充分挖掘自然旅游资源。对区内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利用文广新局长于宣传的优势,开发推介了麻白古道、东桥边山、五峰荷树林、广寒黄金谷等精品徒步路线,一经推介,在全区上下圈里圈外引起强烈反响,无不惊叹湘东竟有如此迷人的山水,各路徒步爱好者慕名而来,纷纷为湘东山水点赞。二是大力宣传“文”“旅”产业资源。去年以来,集中力量对区内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进行深挖,开通“文化湘东”微信公众平台,用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大众宣传展示湘东文化旅游资源,该平台名列全省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前十名。编撰了《点读湘东》一书,全方位介绍了湘东自然人文景观、历史名胜古迹和地方风土人情。通过媒体、书籍、画册、微信平台等,对湘东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精品线路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提升了湘东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扶持和引导麻山幸福村景区将古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打造傩面具生产、销售、展示基地,鼓励民营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文化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形成了文化旅游、家庭装饰、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傩文化旅游产业链。省级传承人彭国龙、赖明德的傩面具产品供不应求。积极鼓励东桥皮影戏传承人进行创作,将皮影戏在东桥景区展演,让民俗表演节目在文化旅游中得到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开展旅游营销。办了“阳光花海 美丽湘东——中国都市全媒体(旅游圈)峰会”,此次峰会引起30余家新闻媒体竞相关注和报道湘东山水,提升了湘东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成功举办了湘东首届桐花节和东桥油菜花节。通过一些文化活动,为旅游造势,把湘东的好山好水宣传出去。
湘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涵括了发改、财政、农业等35个成员单位,这对于整合部门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合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区政府专门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同时,注册成立了江西萍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综合开展旅游资源管理、旅游项目申报、项目融资、项目招商、项目建设等工作,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搭起了平台。目前,全区有国家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麻山幸福村景区、国家2A级东桥钟鼓寨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碧湖潭国家森林公园),省级乡村旅游点3个(省级4A级麻山幸福村、省级3A级排上萍涛生态园、东桥南岸油菜花观赏基地)。麻山镇麻山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幸福大观园、海珍农家乐、桂花生态庄园、天然居、钟鼓山宾馆荣获“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称号。2015年,湘东区接待旅游人数44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49亿元,同比增长31.27%和28.78%。今年上半年,我区共接待游客24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1亿元。湘东文化与旅游职能进行整合,效果日益显现。

  图片